写完《上海封城那天,我在隔离区生了一个孩子》之后.......|4月短故事招募
文|Celine
今年元旦,我送自己的新年礼物,是报名三明治短故事学院。这个决定,帮我开启了一场奇遇。
我的生娃小故事完《上海封城那天,我在隔离区生了一个孩子》发布时,我没有特别的在意——我的写作已经完成了,这就够了。当时我已经提前休假返乡,带着我的小崽子每天吃喝玩耍、等着过年。我心想,这只是一份再私人不过的记忆,谁会在意呢?
最先给我发消息的,是每日书里认识的小伙伴。他们一个接着一个地弹小窗,说看了我的故事,觉得很棒,为我感到高兴。我也高兴地感谢他们给我的反馈。
从这,事情开始变化。当我回忆起这几天的经历,体感上就像是被加速一般,伴随着耳边匆匆而过的风声和微微眩晕。
我开始收到越来越多的回复,微信闪个不停。这场奇遇里意想不到的部分开始出场。
很多朋友直接向我表达“看哭了”。
这是我感受到的第一重意外。
当时的很多悲愤纠结已随时间淡化,回忆与写作的过程并没有让我经历揭开伤疤的痛苦。我在行文中也有意克制,尽可能呈现细节而不是个体感受。但实际结果仍是收到了大量眼含热泪的回应。
第二重意外,是收到了很多赞美甚至是打赏。凌晨01:21有一位读者给我打了10块钱,留言是“为了你送出去的那根香蕉”,但更多的则是感谢和祝福,“谢谢你的记录”和“祝福你和孩子”。
直到现在,我也还没能消化“收到打赏”这件事儿。说到底我只是写了个自己的小故事。读者也只是读了篇推文。
我何德何能收读者的打赏呢?
作为一个从未被阅读过的普通人,收到赞美之后的真实反应里,兴奋10%,高兴20%,剩下70%全是忐忑难安。为此我失眠了一夜,前半宿悔恨这也没写好那也没写好,像是患上了imposter syndrome。
后半宿我在反思自己有呈现足够全面的视角吗?为什么大家都在夸我善良?在那场疫情里,善良不是所有人的选择吗?我是不是应该补上被他人善待的部分才不致偏颇?邱不苑老师除了充当我的写作辅导老师,甚至还充当了一次心理辅导老师,抚平我半夜睡不着生出的这些无端懊恼。
后来我慢慢明白,所有读者体会到的感触,都是他们自己的,通过一篇小故事,舔舐了自己的伤口。
是我天真地低估了这场群体记忆中在场或不在场的所有人的伤痛。
这场奇遇中我最重要的收获就在于此——记录的意义。
每一个“我”都如此重要,每一份记忆都如此宝贵。个体故事并不一定意味着是私人的、普通的、无关痛痒的,也可能是可与万千人联结的。我们都有可能穿过一份记忆,找到散落各个角落的共鸣和慰藉。
一份特殊的打赏,令我顿时鼻酸落泪。它来自于故事中最后提到的夫妻。
他们的宝宝健康平安!这是一份最最珍贵的礼物。
而这一份记忆的产出,也不一定是痛苦或难熬的。有时候只需一份小小的决心罢了。
奇遇之后,我想跟很多人说谢谢。谢谢帮助、谢谢看见、谢谢赞美。对于那么多的善意,我只能这样笨拙地回应。我的那些后知后觉与懊恼仍然还在,但我不再与之较劲了。我知道,即便这篇故事不完美,它也是宝贵的。
这是Celine在今年短故事写完《上海封城那天,我在隔离区生了一个孩子》的写作感受。两年过去了,又是一个新的四月,亲爱的你,我们又相逢了,在经历这么多事之后。也许我们要尝试去创造自己的叙事,也许我们真的要去记录了,要不然它们就会被遗忘,就会被眼前的春光所遮掩。也不一定是一些痛苦的记忆,但它是属于你的独特的个人的记忆,也要去表达自己的快乐。总之,要将叙述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。还是这句话,要写作,要写,要说。要多写,要大声说。没人能代表我们。
所以,短故事真正欢迎你,在4.16——4.29在短故事,和我们一起来写,来说,来记录。
如果你希望获得以下任何一条:
1
完成一篇完整的短故事作品,作为给自己或亲人的纪念
2
提高写作能力,了解自己可改进的方向,获得专业编辑的点评指导
3
找树洞,尝试自我梳理、纾解心结,获得心理抚慰与抱持
4
写作社群支持、积累人脉资源(认识新写友、编辑)
5
发表作品的机会,让作品被更多人看见
6
了解自己的写作水平现状,评估未来成为专业写作者的发展潜力
那么我们邀请你加入短故事。因为在短故事写作学院不仅仅是写作,还有我们的相同的和不同的身份标签共同形成的讨论和反思,它能让我们回到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,对着你的脆弱,你的孤独,你的美好,你的勇敢,对着那微弱的火,讲述下去。
4月短故事班,16号-29号,书写只属于你的故事。
点击下方链接报名,加入自我探索的道路吧。
“短故事Life Writing学院”
4月报名中!
4月16号-29号,即将开始,我们希望用14天时间帮助你寻找并写出自己的故事,资深编辑将和你一对一交流沟通,挖掘被忽略的感受和故事,探寻背后的人文意义和公共价值。让你的个体经历与声音通过你自己的独特表达,被更多人听见和看见。
报名方式点击下方图片进入小程序
小程序
李梓新
旁立
曾经的短故事项目负责人,后来去了北京写非虚构,写了一年,还算勤奋:《被赶走前,她在红色电话亭住了一个月》《我带我妈一起北漂》《“小花梅”背后的怒江傈僳族女人:被讨走?被拐卖?还是自主婚姻迁移?| 访谈》《2022死亡的尊严》《北京来信:我家的冬奥会与国家叙事》《监控如何走进中国农村》
现在我回短故事做编辑,我在恩施的村庄,仍在写作。
渡水崖
三明治驻京编辑,曾任《凤凰网》文化编辑。学过六年新闻,正在探索自我表达。对所有角落里的人感兴趣,关心他们的基本生存法和未被述说的个人史。当下的写作是一种历史存档。
主要作品:《春树:八年前出国至今,我没有一个瞬间试图放弃写作》《骆以军 光阴的故事》《杨潇 步履不停》《混在三和的日子里,我真正认识了这群“底层”青年》《出租屋、怀柔、北京与东北之间,我在寻找自己的空间》《彭剑斌:把写作变成职业,容易用一种世俗的标准去判断它》
童言
三明治文化中心专栏作家,签约作者。著有个人作品集《我的生活,我的故事》,曾参与出版《破茧001:你未曾体会过的人生》《我们与我们的城市》等书籍。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专业,瑞典Uppsala University和平与冲突研究硕士。曾在瑞典,埃及,拉脱维亚,英国,日本,新加坡不同国家的很多城市游走,现居住在瑞典南方小镇。
2021年,作为文字作者创作的《打喷嚏的恐龙先生》获得第十一届“信谊图画书奖”首奖,并入围2023年意大利博洛尼亚童书奖新秀奖。本书后改名为《恐龙先生流鼻涕以后》,于2023年3月编辑出版。
主要作品:《瑞典小镇生存记:洗一次牙花了8000克朗》《在北欧小镇,必须学会慢生活,或与冬日抑郁对抗》《第10次跨国搬家,我来到人口不到9000的瑞典宜家小镇》。
珍妮
目前住在温哥华。喜欢亨利米勒,纳博科夫的作品。因为很浓郁。而温哥华有时候太阴冷。我认为每一个作者都可以重新发明语言。但是你得照顾好结构,像照顾自己的身体一样。这是一位很温柔,细心,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善于发现他人闪光点的导师。
主要作品:《去年圣诞我们都干了什么》《在加拿大学中医的“洋人”们》《疫情中的温哥华,我在练习“对灵魂有好处”的厨房芭蕾》《我在“地狱”练瑜伽》《一个婚礼,两个葬礼》
邱不苑
三明治短故事学院编辑,《南方人物周刊》前资深记者,剑桥大学艺术教育、北师大儿童文学双硕士,厦大中文系本科,从事创意写作、多媒介艺术与教育的交叉研究。自由撰稿人,翻译出版绘本《爷爷有个魔法指南针》等。现居英国gap year中,用文字和舞蹈与世界打交道。
主要作品:《一个五岁男孩的倒计时人生》《你身后的台湾——给林奕含的信》《李安脸红了两分钟》《是枝裕和 等待一只蝴蝶》《在大理,他们把娃送进了一所没有成绩和排名的学校》《舞者Franklin的中国“战事”》《回古镇的年轻人》《荒原上的杀马特》
·
·
·
阅读他们眼中的
“三明治短故事学院编辑”
扫码收听短故事学院导师对话
🎧
旁立:我只是在寻找自己的语言
“短故事Life Writing学院”
4月报名中!
4月16号-29号,即将开始,我们希望用14天时间帮助你寻找并写出自己的故事,资深编辑将和你一对一交流沟通,挖掘被忽略的感受和故事,探寻背后的人文意义和公共价值。让你的个体经历与声音通过你自己的独特表达,被更多人听见和看见。
报名方式点击下方图片进入小程序
小程序